0

一心念佛-南无普贤菩萨(楮訾版)

下载地址1 一心念佛-南无普贤菩萨(楮訾版)


     普贤菩萨,曾译遍吉菩萨,音译为三曼多跋陀罗,中国佛教四大菩萨 之一。是象征理德、行德的菩萨,同文殊菩萨的智德、正德相对应, 是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右、左胁侍,被称为“华严三圣”。

    普贤菩萨早已在他方成佛,为助此土世尊教化众生故示现菩萨形像。

    菩萨因何名为普贤?《悲华经》说:‘我行应当胜诸菩萨。宝藏佛言, 以是因缘,今改汝字,名曰普贤。’对普贤一名的解释,历代大师各抒 己见,今取唐宗密大师《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注》的解释。

    (1)约自体说:体性周遍曰普,随缘成德曰贤。 
    (2)约诸位说:曲济无遗曰普,邻极亚圣曰贤。
    (3)约当位说:德无不周曰普,调柔善顺曰贤。   

    普贤与文殊为释尊的二胁士,普贤侍右,主侍定德门,文殊侍左,主 侍智德门。表示如来教法,是行解并进,定慧双修。唐清凉国师对此 解释非常透彻。他在华严三圣圆融观中,明二圣三对表法:  

(1)普贤表所信如来藏。故《理趣般若经》云:一切众生皆如来藏 。普贤菩萨自体遍故,初会即入如来藏三昧。文殊表能信之心,《佛 名经》说:‘一切诸佛,皆因文殊发心故。如善财始见,即发大心。’ 

(2)普贤表所起万行,一切经中,皆说普贤行愿。文殊表能起之解 。故弥勒对善财说:‘汝先得见诸善知识,闻菩萨行,入解脱门,皆文 殊之力也。’

(3)普贤表证空出缠法界,《华严经》说:身相如虚空故,善财见 之,即得智波罗密者,依体起用故也。文殊表能证大智,显其有智方 证理故。   

    然此二圣,各相融摄,依体起行,行能显理。普贤与文 殊,象征学佛要有信有解。信而无解,信是无明;解而无信,解是邪 见。因此,这二位大菩萨,在释尊的常随菩萨众中是不能分离的一对 。

    普贤菩萨道场:四川峨眉山   

    普贤菩萨生日:农历二月二十一


普贤行愿(十大愿王)

在《华严经·入法界品》中,普贤菩萨自说过去的行愿:   
善男子!我于过去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劫,行菩萨行,求一切智 。
善男子!我于尔所劫海中,自忆未曾于一念间不顺佛教,于一念间生 嗔害心,我我所心,自他差别心,远离菩提心,于生死中起疲厌心、 懒惰心、障碍心,迷惑心。唯住无上涅盘集一切智,助道之法,大菩 提心。   
善男子!我庄严佛土,以大悲心救护众生,教化成就(众生),供养 诸佛,事善知识,为求正法,弘宣护持,一切内外,悉皆能舍。…… 我所求法,皆为救护一切众生。一心思惟,愿诸众生得闻是法。愿与 智光,普照世间(世间智),愿为开示出世间智,愿令众生悉得安乐 ,愿普称赞一切诸佛所有功德(见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卷八十)。  

四十卷本华严,第四十卷,一般称为《普贤行愿品》。经文是普贤菩 萨为菩萨众说的,先长行,次偈颂。长行中揭示了普贤菩萨十大行愿 :   
若欲成就此功德门,应修十种广大行愿。何等为十?一者礼敬诸佛, 二者称赞如来,三者广修供养,四者忏悔业障,五者随喜功德,六者 请转法轮,七者请佛住世,八者常随佛学,九者恒顺众生,十者普皆 回向。   
若诸菩萨于此大愿顺趣而入……则能成就普贤菩萨诸行愿海。(见《 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卷四十)

现对十大行愿略释如下:

礼敬诸佛

    礼敬指生恭敬心,遍于身口,进行礼拜。即心观想,身礼拜,口 称念:‘一心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世尊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’,‘一心顶礼 西方安乐土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及十方法界常住诸佛。’在顶礼时,达到 一心不乱,五体投地,深入法性,离能所想。如偈说:‘能礼所礼性空 寂,感应道交难思议。我此道场如帝珠,阿弥陀佛影现中。我身影现 弥陀前,头面接足皈命礼。’是则内佛外佛,同一实相,随一一礼,若 佛若礼,重重无尽。自觉我身前有诸佛,诸佛前有我身。即是一一尘 刹中皆有佛,一一佛前皆有普贤。一一普贤皆悉合掌礼拜。则一普贤 之身,遍入一切普贤身内;一切普贤,皆摄归一普贤身内。正如《大 般若经》说的:‘一切法无生,一切法无灭,若能如是解,诸佛常现前 。’

称赞如来

    称即称颂,赞即赞叹。如来,佛的十号之一。如者如如不动,指 不生不灭的心体,湛然寂照,亘古今而不变。来即去来,谓如如不动 的心体,能生起万德。即于无去无来中,能去能来。佛有三身,称赞 法、报、应三身的偈颂:‘天上天下无如佛,十方世界亦无比。世间所 有我尽见,一切无有如佛者’。称赞法身佛的偈颂:‘清净妙法身,湛然 应一切。’称赞报身佛的偈颂:‘阿弥陀佛身金色,相好光明无等伦,白 毫宛转五须弥,绀目澄清四大海,光中化佛无数亿,化菩萨众亦无边 。四十八愿度众生。九品咸令登彼岸。’称赞应身佛的偈颂:‘堂堂黄金 相,巍巍不动尊,天上与人间,无不咸恭敬。’称赞如来相,以身业礼 ,以口业赞,以意业敬,是为三业供养如来。

广修供养

    广指所供之境,竖穷三际,横遍十方,普贤菩萨对十方三世一切 诸佛,悉皆供养。供养之物有财供养与法供养。财供养:有内财与外 财。内财,如《法华经》说:用身、口、意三业恭敬供养,即礼拜赞 叹供养。外财,指金钱田舍等。修行者、具大悲心。随缘能施,尽心 供养。即一香一花,亦称理成就。如偈说:‘愿此香华云,遍满十方界 ,供养一切佛,菩萨二乘僧。’法供养:以如来正法,开示众生,转迷 启悟。如以‘南无阿弥陀佛’万德洪名,逢人即劝,逢人即念,是为法供 养。吾人广修供养,可由小到大,由近及远,如法供养。可先劝一家 ,由一家及他家,从一方及十方,普贤菩萨称性起修,一字一句,周 遍法界。

忏侮业障

    吾人由身、口、意而造十恶,由十恶而招致六道轮回之苦。如《 行愿品》说:若此恶业有体相,尽虚空界,不能容受。吾人既有业障 ,必当早求忏悔。忏者忏其前愆。悔者悔其后过。最佳忏悔,莫如念 佛。经云:念佛一声,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。又云:‘拔一切业障根 本,得生净土陀罗尼。’故人能念佛持咒,则业障自除。且念佛法门, 无论利根钝根,业轻业重,但肯信愿持名,无不往生极乐世界。

随喜功德

    功德分二种:一者世间有漏功德,如慈善业,造桥修路,斋僧建 寺等。二者出世间无漏功德,如了生脱死,广修六度、四摄等。对这 两种功德,有力的则助力,无力的则赞叹,随喜而修,切不可讽刺打 击,妒嫉诽谤。学习普贤菩萨随喜净土法门的精神,称赞阿弥陀佛的 功德。

请转法轮

    如来说法,一句一字,皆从菩提心中流出,大众闻法,一句一字 入耳,皆转入心中而成妙法,现在释迦已灭,弥勒未生,我们应请大 法师代佛说法,即请转法轮。法师转大法轮,能使人去恶向善,转凡 成圣。说明请转法轮,当有不可思议的功德。

请佛住世

    释迦灭后,弥勒未生,曷能请佛住世?当知是心作佛,即心即佛 。众生心净,见佛常住,众生心垢,见佛涅盘,若人念念在佛,即时 时请佛住世。勤修六字洪名,净念相继,则佛常映现心中。如经说:‘ 心佛及众生,是三无差别。’

常随佛学

    我们时时以佛为学习的榜样,对佛的教法要依教奉行。总之,要 诚心忆佛,从因至果,引得心智,随之而学。常常如此,始终不变。

恒顺众生

    以大悲心,平等饶益一切众生。对任何众生,都要承事供养,如 敬父母乃至如来,等无有异。要求做到以下四点:

(1)于诸病苦为作良医;
(2)于失道者示其正路;
(3)于暗夜中为作光明;
(4)于贫困者令得宝藏。

普皆回向

    菩萨作一切功德,都是为了一切众生,真正做到毫不利己,专门 利人。怎样回向呢?经文中说:‘愿令众生,常得安乐,无诸病苦,欲 行恶法,悉皆不成,所修善业,皆速成就。关闭一切诸恶趣门,开示 人天涅盘正路。’‘若诸众生,因其积集诸恶业故,所感一切极重苦果, 我皆代受,令彼众生悉得解脱。’回向的内容有三种:

(1)回自向他:凡作一切功德、悉当回向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。

(2)回因向果:将自己日夜所念的佛号和每日课诵,回向众生使之 往生极乐净土。

(3)回事向理:从理论上认识,所作的一切功德,即因缘所生法, 缘生无性,当体即空。佛说功德,即非功德,是名功德。   

我们学习普贤菩萨十大行愿,要牢记弘一法师书写的两句话:‘愿得普 贤真妙行,常乐利益诸众生。’


普贤十忍

在《华严经▪十忍品》里,普贤为菩萨摩诃萨提出十忍,若得此十忍, 即能于一切佛法无碍无尽。

音声忍

  菩萨对佛所说一切教法,不惊不怖不畏,深信悟解,爱乐趣向, 专心忆念,修习安住。

顺忍

  菩萨能于诸法思维观察,平等无违,随顺了知,令心清净,正住 修习,趣入成就。

无生法忍

  菩萨不见有少法灭。何以故?若无生则无灭,若无灭则无尽,若 无尽则离垢,若离垢则无差别,若无差别则无处所,若无处所则寂静 ,若寂静则离欲,若离欲则无作,若无作则无愿,若无愿则无住,若 无住则无去无来。

如幻忍

  菩萨知一切法,皆悉如幻,从因缘生。于一法中解多法。于多法 中解一法。菩萨了达诸法如幻已,则了达国土、众生、法界、世间, 悉皆平等,了达佛出现平等,了达三世平等,成就种种神通变化。菩 萨虽成就佛国土,知国土无差别;虽成就众生界而知众生无差别;虽 普观法界而安住法性,寂然不动,虽达三世平等而不违分别三世法; 虽成就蕴处而永断所依;虽度脱众生而了知法界平等,无种种差别; 虽知一切法,远离文字,不可言说而常说法,辩才无尽;虽不取度化 众生事而不舍大悲,为度一切众生转于法轮;虽为开示过去因缘而知 因缘性无有动转。

如焰忍

  菩萨知一切世间,同于阳焰。譬如阳焰,无有方所,非内非外, 非有非无,非断非常,非一色非种种色,亦非无色,但随世间语言显 示。菩萨如实观察,了知诸法,现证一切,令得圆满。

如梦忍

  菩萨知一切世间如梦。譬如梦,非世间非离世间,非欲界,非色 界,非无色界,非生非灭,非染非净,而有示现。菩萨观一切世间, 悉皆如梦,无有差别。

如响忍

  菩萨观如来说法声音,悉同于响。虽非内非外,非内外出,而能 示现善巧名句,成就演说。譬如谷响,从缘所起,而于法性,无有相 违。菩萨观察一切众生,以广长舌相而为演说,其声无碍,遍十方土 。菩萨虽知声无起而普现音声;虽知无可说而广说诸法。妙音平等, 随类各解,悉以智慧而能了达。

如影忍

  菩萨非于世间生,非于世间没;非是世间,非出世间;非修菩萨 行,非舍于大愿;虽常行一切佛法而能办一切世间事;不随世间流, 亦不住法流。譬如日月、男子女人,于明镜等清净物中而现其影,影 与明镜,非一非异,非离非合。菩萨亦如是,于无二法中,分别二想 ,善巧方便,通达无碍。菩萨成就此忍,虽往诣十方国土,而能普现 一切佛刹,亦不离此,亦不到彼,如影普现,所行无碍。

如化忍

  菩萨观世出世间法,一切如化。观世间染法如化者:一切众生意 业化,觉想所起故;一切世间诸行化,分别所起故;一切苦乐颠倒化 ,妄取所起故;一切世间不实化,言说所现故;一切烦恼分别化,想 念所起故。观出世间净法化者:清净调伏化,无分别所现故;于三世 不转化,众生平等故;菩萨愿力化,广大修行故;如来大悲化,方便 示现故;转法轮方便化,智慧无碍,辩才所说故;菩萨行如化忍,能 不住世间,不离世间;不住于法,不离于法。菩萨安住如化忍时,悉 能满足一切诸佛菩提之道,利益众生。

空忍

  菩萨了知一切法界,一切世间界,一切法犹如虚空,以无想、无 起、无二故。一切众生、一切佛、一切佛力犹如虚空,以无所行,无 分别,无差别故。一切禅定,所说一切法,一切佛身犹如虚空,以三 际平等,不可言说,无著无碍故。菩萨修空忍,能证知一切诸法而无 分别;严净一切佛国而无所依身。通达一切波罗密,普坐一切金刚之 座,普发一切随类之音,为一切世间,转于法轮,未曾失时。


耳识圆通

  在《楞严经》里,普贤菩萨自述,已曾与恒河沙如来为法王子。 十方诸佛都以普贤为榜样,教菩萨众修普贤行。修普贤行必须先悟毗 卢性海,然后才能入普贤行门。   佛问圆通,普贤答说:最初本因 ,但用耳识,随念分别,能发智慧光明普照群机,得大自在。若于他 方,恒沙界外,有一众生,心中发明普贤行者,我普贤即时乘六牙白 象,分身千百,至其发心者面前,与之相见,纵然彼因障深,看不见 我,我也会暗中为他摩顶,护持安慰,使他所愿成就。


佛答四问

    在《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》,普贤菩萨为与会诸大菩萨及末 世一切众生向释迦牟尼佛提了四个问题:

(1)修大乘者,闻此圆觉清净境界,云何修行?
(2)若彼众生,知如幻者,身心亦幻,云何以幻,还修于幻?
(3)若诸幻性,一切尽灭,则无有心,谁为修行?
(4)若诸众生,于生死中,常居如幻,曾不了知。如幻境界,令妄 想心,云何解脱?

 
佛答第一个问题:修大乘者,应当远离一切幻化、虚妄境界。圆瑛大 师认为‘远离’二字,即是修法,乃用止观之功,先止息攀缘,亡情息念 ,次观察诸法,虚妄不实。以此止观之功,远离一切幻化、虚妄境界 。

佛答第二个问题:修大乘者,不仅远离幻境,以幻心离幻境的‘幻心’, 也要远离。以达到尘亡根尽的境界。

佛答第三个问题:修大乘者,离了幻心后,还要离掉以知幻心的‘幻智’ 。离了幻心,若爱幻智,亦即心病,故复当远离。

佛答第四个问题:修大乘者,离了幻智,心中若有一个离字(即空) ,也要远离。最后得无所离,即除诸幻。

佛一口气说了四个离,离境、离心、离智、离空。层层剥尽,步步升 高、由浅及深、行布分明、直到诸幻灭尽、寂灭现前。


誓愿护经

  灵山会上誓愿守护《法华经》

  佛在灵山会上说《法华经》时,普贤于宝威上王佛国与无量无边 百千万亿菩萨共来听受。普贤在会上提出:如来灭后,善男子、善女 人,云何能得是《法华经》?答案曰:若人能做到下列四点,必能得 到是经。

(1)为诸佛护念;
(2)植众德本;
(3)入正定聚;
(4)发救一切众生之心。

    普贤又在会上表示:世尊灭后五百年际,有人受持是经者,我当守护 ,除其衰患,令得安稳。是人若行若立读诵此经。我当乘六牙白象王 ,与大菩萨俱诣其所,供养守护、安慰其心。是人若坐思惟此经,我 复乘象王至其人前。是人对《法华经》,有所忘失一句一偈,我当教 之,与共读诵,令得见我身,甚大欢喜。若有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 、优婆夷,受持读诵,书写此经,一心精进,满三七日,我当乘白象 ,与无量菩萨而自围绕。以一切众生所喜见身,现其人前,而为说法 。若人受持,读诵忆念,解其义趣,如说修行,是行普贤行,为诸如 来摩顶授记。若但书写,是人命终,生忉利天。若人受持读诵,解其 义趣,是人命终,升兜率天弥勒菩萨所。   

    释尊对普贤护法精神,大加赞叹:“汝已成就不可思议功德,深大慈悲 。从久远来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而能作是神通之愿,守护是 经。”


传说故事

    普贤菩萨,行愿无穷,分身尘刹,随缘教化众生。据史书记载:中国 佛教古德拾得大士,是普贤菩萨的化身。天台山国清寺的丰干禅师, 一日行经赤城道旁,闻草丛中有儿童啼哭,趋前视察,见一小孩约十 来岁,询其姓名,答:‘我无家、无姓、亦无名。’丰干禅师愍其无依, 带回国清寺,交库房当茶童。因是拾来,名之拾得。   

    由于拾得聪明伶俐,三年后升任斋堂香灯,及执掌出食等杂事。一日 ,四顾无人,竟登座与所供奉的圣像对坐而食,还呵斥圣像小果,焦 芽败种。事被知库灵熠禅师看见,责其对圣像不恭,可能头脑有毛病 ,罢其香灯职,派往厨房洗碗碟,常将多余饭菜,盛于竹筒,赠其挚 友寒山子。   

    有一次,寺中饭食花果被鸟啄食,拾得竟执杖打寺中供养的山神像, 责其守护伽蓝不力,有失职责,枉受沙门供养。当晚寺僧,皆梦见山 神说:‘拾得打我,骂我。’灵熠禅师至山神像前视察,果见山神像有杖 打痕迹,始知拾得来历不凡。
  
    拾得与寒山子时相往来,还常对人说佛法。但人不信,反而讥诮怒骂 ,甚至打之。寒山对拾得曰:‘世间人秽我、欺我、辱我、笑我、轻我 、贱我、恶我、骗我、我该如何对他?’拾得答曰:‘那只有忍他、由他 、避他、耐他、敬他、不要理他,再过几年,你且看他。’

    后拾得掌牧牛之职,一日,正值寺中半月布萨,律师正为僧众在堂中 说戒。拾得驱牛群到法堂前倚门而立,并抚掌笑曰:‘悠悠哉,聚得作 相,这个如何?’说戒和尚怪其不敬,怒斥曰:‘下人疯狂,破我说戒。 ’拾得见其嗔心起,即说偈曰:‘无嗔即是戒,心净即出家;我性与汝合 ,一切法无差。’戒和尚见拾得嘻皮笑脸,气得下堂来打拾得,要他驱 牛出去。   

    拾得曰:‘我不赶牛了,这群牛,皆大德前生的知事僧,它们都有法号 ,不信,且看我叫它们出来。’随即对牛群说:‘前生律师弘靖站出来。 ’即有一白牛作声而过,又曰:‘前生典座光超出来,’又有一黑牛应声 而出。拾得又叫:‘直岁靖本出来,’又有一牯牛应声出来,最后,拾得 牵一牛说曰:‘前生不持戒,人面而畜心,汝合招此咎,怨恨于何人, 佛力虽广大,汝却辜佛恩。’   

    自此,僧众始知拾得,并非凡间俗子,不再以疯子看待。后因阿弥陀 佛化身的丰干禅师,对丘太守说:寒山拾得,是文殊普贤的化身,圣 迹显露,与寒山子同离国清寺,后不知所终。   

    文殊、普贤两位大士,一为诸佛母,一为诸佛长子,公孙二人,常在 十方诸佛前,共作佛事,游戏人间,常在一起。淳熙年间,文殊菩萨 应身为兜率寺戒阇黎时,普贤菩萨亦同时化身为周氏女,排行第七, 人皆称她周七娘。生时便有种种神异,长大后不肯嫁人,每天行乞于 市,晚常宿于普济桥下,常与戒阇黎在一起,妙行莫测。时人不解, 笑为疯婆。后有圣者歌曰:‘戒师文殊,周婆普贤,随肩搭背,万世流 传。’后人始知是菩萨应世。  

一心念佛-南无普贤菩萨(楮訾版)


让我们在欢喜听受此经的同时,共同发愿:愿以此功德回向给亲朋好发以及六道众生,愿生生世世为度化一切众生发无量菩提,已,精进修持佛法,永不退转,直到成就!

施经及业报差别经记载:恭敬心布施音乐供佛得殊胜福报,将来声音清晰美妙、声名远播、了知前生的情况、说话受人敬爱、常有宝盖以自庄严、樱路为服饰、面貌庄严见者欢喜、有大福报、命终生天、速证涅架。

供妙音乐之功德:一、身相端严二、见者欢喜三、音声微妙四、言辞和顺五、肤体适悦六、远离噎患七、庆喜多闻八、崇贵自在九、命终生天十、速证圆寂。


  • Www.Foqu5.Com
转载时请附带链接:http://www.foqu5.com/mp3/play-2467.html
一心念佛-南无阿弥陀佛(澄心音 开松老和尚念诵)
一心念佛-地藏菩萨圣号(楮訾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