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

古典清音-法雨鼓韵 (纯音乐)

下载地址1 古典清音-法雨鼓韵 (纯音乐)

上妙下湛老和尚在因缘际会里,与本国杰出音乐家---台北世纪交响乐团团长暨指挥廖年赋教授共结佛缘,蒙老和尚的慈悲开悟,心灵获得巨大的转念,在虔诚参与法雨寺的礼佛梵唱声中,创作灵感也如泉水汨汨涌现,当下老和尚为其示范击鼓、讲解梵唱,因此谱成【佛教界】第一首也是弥足珍贵的佛教交响乐《法雨鼓韵》(完成于年月日),其后由廖教授于年率团远赴音乐之都维也纳参加国际交响乐比赛,指挥台北世纪交响乐团演出《法雨鼓韵》,荣获【冠军】殊荣-此为收录比赛实况录音。


佛门法器——鼓

  “鼓”的名字,在很多的经典中可以看到;例如:《中阿含经》第二十五《苦阴经》、《金光明最胜王经》第二《梦见金鼓忏悔品》、《法华经》第四《提婆达多品》、《大般涅槃经》卷上、《新华严经》(八十一卷,实叉难陀译)第十三、《五分律》第十八等典籍,都曾经提到过“鼓”。

  “鼓”有很多的类型和称呼:比较小的叫“应鼓”,比较大的叫“薮鼓”。有足的叫“足鼓”。贯柱(插柱)的叫“楹鼓”。悬击的叫“悬鼓”。附柄执摇由耳环自击的叫“鼓”、“靴鼓”,或是“摇鼓”。形状像漆桶,两端(两面)都敲击的叫“羯鼓”。形状类似“羯鼓”,但身粗而短,用手指触击的叫做“揩鼓”、“折鼓”、或称“答腊鼓”。头粗面广而腰细,击打两头的叫“震鼓”、“腰鼓”、“汉鼓”,或称“鸡娄鼓”。除了这些以外,在《文献通考(元马端临撰,明王圻续,清乾隆时别续。)一书中,还有更多的名目。

  我国古代也早有了种种的“鼓”类,其中有一些是我国的先哲们自己创造的,有一些则可能是从西域流传过来的。

  “鼓”的质料,初期有“金(金属)、玉、木、石”等种种制品。一直到现代,则多已改用木料和牛、马、猪皮等制造了。用金属制造的叫“钲鼓”,用石料制造的叫“石鼓”,兽皮制成的称为“皮鼓”。

  在佛门中,“鼓”的用处:据《释氏要览(又名《佛学备要》)中说:“《五分律》云:‘诸比丘布萨,众不时集。佛言:若(或)打犍椎,若(或)打鼓吹贝。’若食时击者:《楞严经》云:‘食办击鼓,众集撞钟。’若说法时敲击者:《僧祇律》云:‘帝释有三鼓,若善法堂说法,打第三鼓。’”--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:佛陀住世时期,“鼓”本来是在“诵戒(布萨)、用餐、听法……”等场合,敲打集众用的。后来才在寺院中,早起夜寝时,规定击钟鸣鼓,作为号令。更进而把“鼓”加入了赞诵的行列,配合唱念、谱成曲调,作为“伎乐供养,庄严道场”;以音声作佛事,助发大众的诚敬心念。

  近世佛寺中所用的“鼓”,通常都是以木为壳、用牛、马、猪的皮作面,形状类似矮桶式的。大型“鼓”多半悬挂在鼓楼中,或大雄宝殿的檐角下。中、小型的“鼓”,则配以“吊钟”,架放在鼓架上,以备赞诵唱念之用。“手鼓”(最小的鼓、或有柄的小鼓)则于离位行进时执持敲用。

  大鼓的敲法:右手执槌(桴)打鼓,左手执槌敲吊钟。敲打的时候,必须注意“节拍、板眼”,不可错乱。

  “手鼓”的拿法和敲法是:不敲时,两手捧持;椎横摆在鼓的外面,用两食指与两中指托住,两大指挟在鼓内,其余四指(两无名指与两小指)环拢着。--这种姿式叫做“捧月手鼓”。

  敲击时左手持鼓,右手执槌。持鼓是以左手大指和食指,中指托之。执槌是以右手大指、食指和中指合持,向内敲之。

  另有一种如团扇形有柄的单面“手鼓”,则用左手握持其柄便可。

  以上所介绍的敲击法,都是现在所常见的普通的打法。另外,大陆时期业林中的日常生活、说法、上堂等活动的鼓板,我们大略的列举于后:

  一、法鼓。

  二、登座鼓。

  三、茶鼓。

  四、斋鼓。

  五、问讯鼓。

  六、放参鼓。

  七、昏鼓。

  八、晓鼓。

  九、更鼓。

  十、浴鼓。

  十一、普通鼓。

  十二、火鼓。

  以上这些鼓板,现在在台湾的寺院中,已经很少有人使用了。

  • Www.Foqu5.Com
转载时请附带链接:http://www.foqu5.com/mp3/play-345.html
古典清音-Angels Dreaming(天使之梦)
古典清音-as the water flows